箴言 11:16~31
11:16 恩德的婦女得尊榮;強暴的男子得資財。
11:17 仁慈的人善待自己;殘忍的人擾害己身。
11:18 惡人經營,得虛浮的工價;撒義種的,得實在的果效。
11:19 恆心為義的,必得生命;追求邪惡的,必致死亡。
11:20 心中乖僻的,為耶和華所憎惡;行事完全的,為他所喜悅。
11:21 惡人雖然連手,必不免受罰;義人的後裔必得拯救。
11:22 婦女美貌而無見識,如同金環帶在豬鼻上。
11:23 義人的心願盡得好處;惡人的指望致干忿怒。
11:24 有施散的,卻更增添;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
11:25 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
11:26 屯糧不賣的,民必咒詛他;情願出賣的,人必為他祝福。
11:27 懇切求善的,就求得恩惠;惟獨求惡的,惡必臨到他身。
11:28 倚仗自己財物的,必跌倒;義人必發旺,如青葉。
11:29 擾害己家的,必承受清風;愚昧人必作慧心人的僕人。
11:30 義人所結的果子就是生命樹;有智慧的,必能得人。
11:31 看哪,義人在世尚且受報,何況惡人和罪人呢?

 

 

1.  經文3遍

 

2. 今天默想經文
箴 11:24 有施散的,卻更增添;有吝惜過度的,反致窮乏。
11:25 好施捨的,必得豐裕;滋潤人的,必得滋潤。
11:30 義人所結的果子就是生命樹;有智慧的,必能得人。

 

3. 默想分享
(1)所羅門立王時蒙神所賜智慧,雖然也曾一時被世界與情慾蒙蔽,但是智慧的心使他看盡人生百態,說出這個世界「虛空的虛空」,唯有在神的裏面,我們才會可靠的指望與永恆的生命。箴言書中描繪出我們社會生活中的「人生百態」,一樣米養百樣人,雖然什麼人都有,但是可以概分為二大類:有神生命的義人(智慧人),與無神生命的惡人(愚昧人),他們領受生命的源頭不同(一個從神而來,一個是自我中心),思想性情自然不同、為人處事,命運結局,更是南轅北轍,存到永遠?或是終歸無有?

v16~23一如既往的,這裏大量用對比的方式來看不同的人生與結局:
恩德婦女vs強暴男子(v16)
仁慈的人vs殘忍的人(v17)
撒義種的vs惡人(v18)
恆心為義的vs追求邪惡的(v19)
行事完全的vs心中乖僻的(v20)
義人vs惡人(v21)
婦女美貌而無見識vs義人的心盡得好處(v22~23)

義人因為領受並願意順服神的話語與恩典,就領受:「尊榮、善待自己、實在的果效、蒙神悅納、後裔必得拯救、心願盡得好處」(v16~32)
惡人卻要自食惡果:「擾害己身、得虛浮的工價、必致死亡、為耶和華所憎惡、必不免受罰、如同金環帶在豬鼻上」(v16~23)

一般世人總喜歡用外在的行為來判斷一個人的好壞善惡,但是神不是如此。神的眼光一定是先看源頭:「人與神有沒有關係?」、「人領受的源頭是神的話語?還是世界與自我?」義人不是因為好行為成為義人,而是「因信神而被稱為義」,然後「靠神恩典不斷成長,才能活出公義的好行為」,這們讀聖經,必須跳脫自己錯誤的眼光,而學習用神的眼光來看世界。

(2)v24~31義人與惡人是從生命的源頭開始分道揚鑣,最終會在行為上結出不同的果子來。義人相信神的話,從信心入門,但是這信心會不斷成長,慢慢開始能夠「愛神愛人」,愛是最大的誡命,也能夠包含一切的美德。我們領受神的愛,就會成為「祝福的導管」—把愛傳出去,絕不會像惡人一樣「專顧自己」,甚至「傷害別人」。

義人的生命:好施散(v24~25)、滋潤人的(v25)、情願出賣(v26)、懇切求善(v27)
惡人相反:吝惜過度(v24)、屯糧不賣(v26)、惟獨求惡(v27)、倚仗自己財物(v28)、擾害己家(v29)
義人的生命,會把愛心與善行流露出去;惡人專顧自己,寧可吝惜積攢不管別人死活。結局是義人越給就越多,越蒙神祝福:「卻更增添、必得豐裕、人必為他祝福、就得恩惠、必發旺如青葉、果子就是生命樹、有智慧的必能得人」(v24~30),反觀惡人:「反致窮乏、民必咒詛他、惡必臨到他身、必跌倒、必承受清風」(v24~30)。這裏我們需要留心,基督徒不是靠行為稱義,不是靠善行得救,而是我們連結於美善的源頭(神),就應該要活出神美好的性情出來,把愛與生命流傳出去。善行是「果子」,而我們與神的關係,我們內在屬靈生命的果子,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v30「義人所結的果子就是生命樹;有智慧的,必能得人。」生命樹強調的是順服神的旨意與主權,是連結於神生命的源頭。連結於神,如樹栽在溪水旁,就必結豐盛的果子(詩1)這樣的人,必能「得人」。我們所結的果子,不但能使自己得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也能幫助更多人一起來得神的生命,並且得的更豐盛。就像主對彼得說的「得人如得魚」的應許一樣。世人追求的是「得財、得名、得利」,但是我們要「得人的靈魂」、「使人得豐盛生命的果子」。

 

4. 今天的回應
世人的心裏面,都沒有「安全感」,都有恐懼憂慮,這是因為世界不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而是掌握在造物主的身上。只是義人選擇將安全感放在神的身上,而惡人卻選擇追求「看得見的宴樂」,包括金錢與財物。義人因為安全感在神身上,願意相信神的話,知道一切都是神在掌管,是神給我們一切的恩典,也是神在養我們,所以義人在世上可以甘心捨己,甘心奉獻、甘心擺上,因為義人的信心在神身上,追求的是永恆的生命,就把世界當作「客旅寄居」。惡人心裏面沒有神,惶惶不可終日,一切靠自己,一切想要積攢,卻沒想到最終一場空,錢財也虛空,生命也虛空。義人的安全感在神身上,惡人的安全感在於「看得見的財物與世界」,我們的安全感,又在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