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徒行傳 15:30~41
15:30 他們既奉了差遣,就下安提阿去,聚集眾人,交付書信。
15:31 眾人念了,因為信上安慰的話就歡喜了。
15:32 猶大和西拉也是先知,就用許多話勸勉弟兄,堅固他們。
15:33 住了些日子,弟兄們打發他們平平安安地回到差遣他們的人那裏去。(有古卷加:
15:34 惟有西拉定意仍住在那裏。)
15:35 但保羅和巴拿巴仍住在安提阿,和許多別人一同教訓人,傳主的道。
15:36 過了些日子,保羅對巴拿巴說:「我們可以回到從前宣傳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們景況如何。」
15:37 巴拿巴有意要帶稱呼馬可的約翰同去;
15:38 但保羅因為馬可從前在旁非利亞離開他們,不和他們同去做工,就以為不可帶他去。
15:39 於是二人起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
15:40 保羅揀選了西拉,也出去,蒙弟兄們把他交於主的恩中。
15:41 他就走遍敘利亞、基利家,堅固眾教會。

 

 

1.  經文3遍

 

2. 今天默想經文
徒 15:36 過了些日子,保羅對巴拿巴說:我們可以回到從前宣傳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們景況如何。
15:41 他就走遍敘利亞、基利家,堅固眾教會。

 

3. 默想分享
(1)感謝主,初代教會最大的危機處理之一終於告一段落,就是猶太人的教會確定外邦人信主非因割禮與律法,乃是因信稱義。雖然後來仍然有些猶太教師在加拉太教會中假傳聖旨,教導人要因行律法得救,但整體而言我們得救救完全是「因信稱義」這件事是被確定的,這個真理叫眾人得著自由與喜樂。我們是因為先擁有聖靈恩典中賜給我們的信心、愛心、力量,才能夠遵行神的旨意,而不是因為先遵行律法才能得著生命。這裏有趣的事,12個使徒跟了耶穌3年半的時間,保羅卻沒有跟過耶穌,但是在真理的啟示上似乎保羅的教導勝過使徒,清楚且明白。所以我們對神的認識,真的不是倚靠過去的經驗與傳統習俗,而是倚靠聖靈的啟示,正如保羅所宣告的:「因為我不是從人領受的,也不是人教導我的,乃是從耶穌基督啟示來的。」(加1:12)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見「教會合一」。特別是在猶太人的教會與外邦人的教會中間,雖然文化不同、背景不同、民族性格觀念想法…各異,但是「在基督裏」、「在聖靈裏」、「在真理裏」,的確是可以「合而為一」的。合一的重點,不在於誰比較強勢或是高人一等,所以強壓弱勢的一方,而是在於「向神謙卑的雙方」,願意放下自己的成見、傳統、個性…,在神的真理面前降服。猶太人不再用自己民族與宗教框架去轄制外邦人,外邦人也願意體諒猶太人的傳統與堅持,配合雅各提出的4項原則下盡量不冒犯猶太人。教會之間的合一,除了必要捍衛「絕對真理」的原則之外,更重要的是對於次要的相對作法,大家可以各退一步彼此尊重,不用爭競比較鬥爭的方式強壓別人,而是用謙卑洗腳扶持尊重的態度處理「相對真理與作法」,「合一」才能可能能夠實現。

v36「過了些日子,保羅對巴拿巴說:「我們可以回到從前宣傳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們景況如何。」保羅和巴拿巴平時就在安提阿這個城市境內的教會教導人,要注意安提阿是一個城市,裏面所有的教會都是屬於「安提阿教會」,考古學家在安提阿的地層底下挖掘出超過二十間教會的遺址,都是屬於公元後第四世紀,可以看出來在基督教傳道初期安提阿信仰的興盛。在保羅的觀念裏面,同一個城市之間的教會是合一的,是一體的,而不是分門結黨的。另外對於他所開拓的教會,保羅用三種方法來堅固,第一個是代禱,甚至是經常用眼淚代禱;第二個是巡迴教導,有時候他自己去,有時候也會找同工去;第三個就是用書信教導,而且書信的傳遞不是給一間教會,而是在一個城市中的許多教會中流傳的。保羅對於所開拓的教會,通常在離開前會按立牧者(大多是帶職者)來治理,他不會一直掌控,但會用愛與權柄來教導。

(2)保羅的第二次巡迴佈道,因為巴拿巴想要帶表弟馬可而鬧翻了,於是分道揚鑣,使徒行傳中也從此沒有再提到巴拿巴的名字。過去的解經家通常認為是因為第一次馬可軟弱跑掉了,保羅這次不願意帶他,但是巴拿巴接納馬可,所以日後馬可被堅固定成為可靠的同工,後來保羅也誇獎馬可的幫忙,甚至馬可寫了馬可福音。但是近期的解經有不同的看法,康來昌牧師:「那時有衝突了,巴拿巴要帶他的表弟約翰馬可去,而保羅因為他從前曾經離開,這我們講過,傳統的理由是說馬可還小,怕吃苦;現在的解釋就是馬可受不了保羅這種因信稱義:把外邦人跟猶太人一視同仁,不需要受割禮。馬可可能受猶太人影響不喜歡保羅這種福音。不管哪一個理由,尤其是最近期的這個理由的話,馬可實在對真理認識不清楚,不可以帶去的。我認為保羅不帶他去是對的。可是巴拿巴這很柔和的人就不能接受了。」

康牧師:「兩個人就分開,從此《使徒行傳》就沒有再提過巴拿巴。我想這個人非常的好,但也失之太寬了。太寬,神也不能用;太寬、太緊都不行,要剛剛好走在神的道路中。我們一定要完全的討主的喜悅,不要因為自己的個性而太寬或太嚴。我知道很多人是認為:各打五十板,覺得巴拿巴和保羅都對,但我再想想,尤其馬可是在信仰上的因信稱義不同的話,那保羅更是正確。也因為保羅的拒絕,我想到後來保羅才能說:馬可在我傳道的路上是有用的:一方面是在監獄裡就稱馬可是他的同工,一方面對提摩太的書信裡也講到說馬可有用。在嚴厲的拒絕人時,對他的反省、提醒、和造就,我想是很對的;寬大會叫他一直站不起來。」

我們不清楚實際情況究竟如何,但可以學習的功課:
一、學習巴拿巴總是看到人的優點長處,善於成全鼓勵人;但其實也該小心真理的原則,不能為了鼓勵而犧牲了真理,特別是絕對真理。
二、保羅與巴拿巴雖然意見不合而分道揚鑣,但在主裏卻是好事,因為分散也可以成為二組宣教團隊祝福更多的人。我們相信他們二人在基督的愛與成熟裏並不會因為而「心裏受傷」,反而是彼此祝福與成全。其實後來保羅也經常與不同的同工配搭宣教服事,而不見得永遠是同一組人馬。所以今天教會只要基督徒是繼續愛主尊主為大,不管是不是在我們中間,我們都應該是「祝福與成全」的態度,而不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自我中心本位主義。

 

4. 今天的回應
我個人一直有一個觀念,基督徒剛信主三年內,特別需要教會肢體的幫助,就好好學會在教會中讀經禱告與神連結。三年過後,就不要整天只和基督徒聚在一起變成「封閉的象牙塔」,而是能夠與其他基督徒「二人一組成為同伴團隊」,一起出去關懷非基督徒,與非基督徒一起吃飯生活代禱,多與非基督徒一起聚會。如此福音才有機會傳開,同時我們才能避免變成長不大的屬靈媽寶嬰孩,因為走出去服事照顧別人,我們的生命才能真正的蛻變與成長。事實上許多的「神蹟奇事」神的作為更容易在傳福音的情況中發生,而基督徒應該成為「傳揚真理與傳遞祝福」的管道,而不是永遠只是在想辦法滿足自己感覺與需要的媽寶基督徒。門徒是學習與主同行的過程,而廣義的使徒則是「奉差遣」走出去服事人的成長旅程。學習是為了活用出去,也是成長的必要過程。台灣社會是嚴重的「媽寶社會」,求主使台灣的教會脫離這種幼稚不成熟的生命光景,大家都能成長成為屬靈的「少年人」與「父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