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利米哀歌 4:11~22
4:11 耶和華發怒成就他所定的,倒出他的烈怒;在錫安使火著起,燒毀錫安的根基。
4:12 地上的君王和世上的居民都不信敵人和仇敵能進耶路撒冷的城門。
4:13 這都因她先知的罪惡和祭司的罪孽;他們在城中流了義人的血。
4:14 他們在街上如瞎子亂走,又被血玷污,以致人不能摸他們的衣服。
4:15 人向他們喊著說:不潔淨的,躲開,躲開!不要挨近我!他們逃走飄流的時候,列國中有人說:他們不可仍在這裏寄居。
4:16 耶和華發怒,將他們分散,不再眷顧他們;人不重看祭司,也不厚待長老。
4:17 我們仰望人來幫助,以致眼目失明,還是枉然;我們所盼望的,竟盼望一個不能救人的國!
4:18 仇敵追趕我們的腳步像打獵的,以致我們不敢在自己的街上行走。我們的結局臨近;我們的日子滿足;我們的結局來到了。
4:19 追趕我們的比空中的鷹更快;他們在山上追逼我們,在曠野埋伏,等候我們。
4:20 耶和華的受膏者好比我們鼻中的氣,在他們的坑中被捉住;我們曾論到他說:我們必在他蔭下,在列國中存活。
4:21 住烏斯地的以東民哪,只管歡喜快樂;苦杯也必傳到你那裏;你必喝醉,以致露體。
4:22 錫安的民哪,你罪孽的刑罰受足了,耶和華必不使你再被擄去。以東的民哪,他必追討你的罪孽,顯露你的罪惡。

 

 

1.  經文3遍

 

2. 今天默想經文
哀 4:11 耶和華發怒成就他所定的,倒出他的烈怒;在錫安使火著起,燒毀錫安的根基。
4:17 我們仰望人來幫助,以致眼目失明,還是枉然;我們所盼望的,竟盼望一個不能救人的國!

 

3. 默想分享
(1)今天這段經文,二次提到神的發怒:
一、「耶和華發怒成就他所定的,倒出他的烈怒…」(v11)、
二、「耶和華發怒,將他們分散,不再眷顧他們…」(v16)。

發怒的結果,就是「不再眷顧他們,把他們交在仇敵的手中刑罰管教」。發怒的原因,是因為君王、先知、祭司、百姓都犯了罪,特別是—「離棄神、倚靠人或環境取代耶和華」的罪,這裏提出四點:
一、君王與百姓所倚靠的是「耶路撒冷」,以為敵人無法必定攻破(v12)他們以為過去神曾經多次拯救幫助過他們,卻忘記那時候有合神心意的君王帶領他們歸向神,如今他們卻以為城牆是牢不可破的,忘記神才是他們唯一倚靠的拯救。

二、百姓倚靠先知與祭司(神職人員),卻不懂得分辨真假,以致於瞎子領瞎子,一同跌倒。這些先知與祭司,本來應當帶領百姓歸向神,使人與神和好。但他們卻利用職權惡待神的百姓、流義人的血,散佈虛假平安的謊言,不但沒有帶領百姓悔改,還與真先知耶利米的信息反對,惹動神的忿怒,把國家帶往滅亡的路上。因此,神會向領袖追究更多的責任,使他們如同痲瘋病人被人厭棄(v13~16)

三、百姓不想倚靠神,卻妄想倚靠其他國家:埃及—這個「不能救人的國」的幫助,好像「眼睛失明」,結果終是「枉然」。錯誤的信心,使人把信心與安全感放在他人或環境上面,卻不是神自己,都是得罪神,惹神忿怒的罪。

四、倚靠君王的罪:當巴比倫攻入耶路撒冷時封鎖城門,阻斷退路,以比鷹更快的速度追趕逃難的猶大百姓。這當中包括妄想倚靠埃及的猶大王西底家,最終被巴比倫擄去(王下25:4~7)。百姓想要倚靠君王與先知祭司,君王、先知、祭司卻想要倚靠埃及,整個國家成為一個「離棄神」的共犯結構,拒絕從神而來先知(耶利米)一再的警告與提醒,最終自食苦果、後悔莫及。

(2)v21~22預言以東民族將來遭報的結局。以東是以掃的後裔,本是猶大的兄弟之邦,但在猶大面臨戰爭危急時,作為鄰邦與兄弟之邦,竟然不肯出手幫助,反而「幸災樂禍」,因耶路撒冷滅亡而歡喜(v21、詩137:7、俄1:10~14)。也因為他們沒有與埃及和猶大結盟抵抗巴比倫,所以猶大淪亡後,巴比倫將猶大部分土地賜予以東作為獎賞,他們更趁機欺負猶大,因此最終招來神的刑罰(參結25:12~14)。

雖然猶大被管教與滅亡是神公義的作為與旨意,但是巴比倫、埃及、以東…,卻不能因此而置身事外,每個國家與個人,最終都要因為自己的選擇、決定、態度向神交帳,接受審判。這提醒我們不要輕看受懲罰的人,不要「幸災樂禍」以為「事不關己」,以東就是最好的例子。

 

4. 今天的回應
今天的經文也給了我不小的震撼,第一部份是提醒我原來不倚靠神,卻轉去倚靠環境:耶路撒冷;倚靠別人:埃及、祭司、先知、君王…,都是得罪神的事。事實上,先知、祭司、君王都是蒙召「使人與神和好的器皿」,但是當這些政治與宗教上的領袖一起遠離神,也想要倚靠「別神」的時候,就變成了瞎子領瞎子,一同跌倒。這提醒我們:
一、一切的領袖,我們不是把人帶到我們面前,而是帶到神的面前,每個人都應當自己直接與神連結。
二、也提醒所有的人,我們不該倚靠領袖過於倚靠神,凡事分辨察驗,免得瞎子領瞎子。從果子看見樹,唯有「與神的關係」與「屬靈生命的成長」才是永遠長存的。
三、我們看到別人受苦,千萬不要「事不關己」,就「幸災樂禍」,而是要盡本分主動關懷代禱,同時也記取教訓免得重蹈覆轍,方是智慧通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