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下 24:15~25
24:15 於是,耶和華降瘟疫與以色列人,自早晨到所定的時候;從但直到別是巴,民間死了七萬人。
24:16 天使向耶路撒冷伸手要滅城的時候,耶和華後悔,就不降這災了,吩咐滅民的天使說:「夠了!住手吧!」那時耶和華的使者在耶布斯人亞勞拿的禾場那裏。
24:17 大衛看見滅民的天使,就禱告耶和華說:「我犯了罪,行了惡;但這群羊做了甚麼呢?願你的手攻擊我和我的父家。」
24:18 當日,迦得來見大衛,對他說:「你上去,在耶布斯人亞勞拿的禾場上為耶和華築一座壇。」
24:19 大衛就照著迦得奉耶和華名所說的話上去了。
24:20 亞勞拿觀看,見王和他臣僕前來,就迎接出去,臉伏於地,向王下拜,
24:21 說:「我主我王為何來到僕人這裏呢?」大衛說:「我要買你這禾場,為耶和華築一座壇,使民間的瘟疫止住。」
24:22 亞勞拿對大衛說:「我主我王,你喜悅用甚麼,就拿去獻祭。看哪,這裏有牛可以作燔祭,有打糧的器具和套牛的軛可以當柴燒。
24:23 王啊,這一切,我亞勞拿都奉給你」;又對王說:「願耶和華─你的 神悅納你。」
24:24 王對亞勞拿說:「不然。我必要按著價值向你買;我不肯用白得之物作燔祭獻給耶和華─我的 神。」大衛就用五十舍客勒銀子買了那禾場與牛。
24:25 大衛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獻燔祭和平安祭。如此,耶和華垂聽國民所求的,瘟疫在以色列人中就止住了。

 

 

1.  經文3遍

 

2. 今天默想經文
撒下 24:16 天使向耶路撒冷伸手要滅城的時候,耶和華後悔,就不降這災了,吩咐滅民的天使說:「夠了!住手吧!」那時耶和華的使者在耶布斯人亞勞拿的禾場那裏。
24:25 大衛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了一座壇,獻燔祭和平安祭。如此,耶和華垂聽國民所求的,瘟疫在以色列人中就止住了。

 

3. 默想分享
(1)v13神讓大衛從三種審判的災難中選一個,大衛沒有選,把自己交給神,結果神選擇了第三個選項—「在你國中有三日的瘟疫」。結果沒想到,才不到1天的時間,「民間死了7萬人」(v15),範圍「從但直到別是巴」(v15)指從以色列的最北方到最南方,代指整個以色列。神原來的旨意,是要有3天的瘟疫,結果是神自己首先喊「卡」了,v16「耶和華後悔,就不降這災了,吩咐滅民的天使說:夠了!住手吧!」有關「神的後悔」,我們也談過很多次了,這裏稍微再看一下:
一、中文聖經的確提到了二種完全相反的情況:
(一)耶和華不會「後悔」:「神非人,必不致說謊,也非人子,必不致後悔。他說話豈不照著行呢?他發言豈不要成就呢?」(民23:19)、「以色列的大能者必不說謊,也不後悔,因為他不是世人,絕不後悔。」(撒上15:29)
(二)耶和華「後悔」:但是聖經也多次提到「神後悔造人在地上」、「神後悔立掃羅作王」、「神後悔不降災」,以及這裏的經文「耶和華後悔,就不降這災了」(v16)。

二、這樣的衝突,其實是當原文聖經要翻譯成中文字的時候,所造成的困擾。因為「後悔」這字原文的意思很多,包括有「轉意、轉離、撤去、憐憫、哀傷、歎息、遺憾…」等多種可能的意思,所以要看上下文更容易明白神的心意到底是什麼,全翻成「後悔」,有時候會讓讀經的人容易有所誤解。

三、當聖經提到神「絕不後悔」的時候,是指神的本性(屬性),是堅定不動搖的。神是「公義、慈愛、信實、聖潔…的神」,神不能像人經常表裏不一,說話不算話,所以強調神不後悔,是在說明「神堅定不可動搖」的屬性,是「昔在、今在、永在,永不動搖、永不改變、始終如一、值得信靠的神」。

四、但有時候中文聖經翻成「神會後悔」,一方面是翻譯成中文字時,是否恰當?因為有時候這個後悔是形容神的憂傷、轉意、憐憫…的意思,所以如果用「後悔」,實在不夠完整,也顯出人類文字的「有限性」與「框架」,不能完全表達出來神的意思。因為「屬人的後悔」,是因為作錯決定或事情而懊悔;但是全知全能的神永遠不會因為「無知」而做錯決定,所以不會像人一樣「後悔」祂做過的決定。神會「轉意、憐憫」,不是因為神的本性變了,相反的,是因為神是慈愛與憐憫的神,所以不斷給人機會悔改,神一直在等候人,當人願意悔改時,神就會「後悔」,不以人當得的罪過來待我們,反而賜下「恩典憐憫」,來挽回我們。所以神「轉意與憐憫」的「後悔」,不但沒有否定祂信實公義的屬性,反而更彰顯出祂「慈愛與憐憫」的屬性。

(2)v17大衛看見天使降瘟疫災難,馬上悔改,願意自己代替百姓擔罪,這是大衛彰顯出來真實悔改的心。但是大衛不知道的是,此次的攻擊,也是神藉大衛的手要審判先前百姓的罪過。神的管教不總是「現世報」,而是有神的方式與時間表。但即使神出手管教刑罰,神也沒有按照「人當得的過犯來報應他們」,三天的瘟疫不到一天時間,神就親自喊「卡」了!

v18~25雖然神已停止了管教的杖,但仍要大衛代表百姓公開的築壇獻祭。當日,迦得來到大衛那裏,對他說:「你上去,在耶布斯人亞勞拿的禾場上為耶和華立一座壇。」(v18)於是大衛做了一連串的動作,包括:用50舍客勒銀子向亞勞拿買了禾場與牛;本來亞勞拿是想把禾場與牛都送給大衛的,但大衛堅持要付代價,他說:「我不能用白白得來的東西作燔祭獻給耶和華──我的神。 」(v24)大衛在那裏為耶和華築一座壇;獻燔祭和平安祭。經文的結束是,耶和華垂聽了為那地的祈求,瘟疫就在以色列中停止了。(v25)

大衛以君王的角色代表全國百姓,向神表達認罪悔改、感恩與讚美。神的管教如果沒有人的悔改來回應,那麼就全然沒有意義與果效了。以色列百姓如果無知,他們只會以為神是一位喜歡亂發脾氣愛動手殺人的暴君;但是有靈性有智慧的百姓,才會看見神的管教是出於愛,為要挽回百姓的靈魂歸向神,不要走向偏行己路的滅亡大道。有信心的人,認識與體會的是「神的愛」;沒有信心的人,只會體會到「神的殘酷與暴虐」。

我們再來看,將來所羅門在耶路撒冷開工建造耶和華的殿,就在耶和華向他父親大衛顯現的摩利亞山上,耶布斯人阿珥楠的禾場,大衛指定的地方。(代下3:1)所以當初,大衛所買下的這個禾場,就是他後來指定所羅門要建殿的地方,可見這個地方對大衛來說具有重大意義。這個地方本來是上帝施行審判的地方,後來卻成為祂施恩的地方。神在這個地方悅納人向祂獻上的祭,平息了祂向以色列人的怒氣,再次垂聽人為那地的祈求。總結以上大衛在這個地方所經歷過的,就是上帝怎樣從公義的審判、刑罰中,再次施恩眷顧子民,而自己作為群羊的君王,在這個過程中其實是有著一個重要的角色。

 

4. 今天的回應
撒母耳記上下看起來好像在講以色列建國的歷史故事,其實重點是屬靈的教導,透過掃羅與大衛的一生,看見神渴望與人建立起「真實生命的關係:有信、有望、有愛」。人同時活在「屬物質的世界」與「屬靈的靈界」之間,不斷有屬靈的爭戰與衝突。就是神允許撒但在人的思想心裏來「試驗」人心,撒但一心想要以「世界、老我」來引誘人遠離神的同在與旨意;而神的恩典則是透過「教導、管教、慈繩愛索」來吸引人歸向祂。這是一場撒但與神之間的「拔河」,人有自由意志可以天天選擇,我們到底是以神為中心來「親近神」?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遠離神」?掃羅與大衛有完全相反的抉擇,也就有完全相反的命運與人生。但即使大衛,一生當中也是起起伏伏,擺來擺去,可貴的是,大衛不斷選擇「悔改」,就是從遠離神的道路一再轉回「親近神」。

我們讀聖經,二種人生(掃羅與大衛)的人生,就擺在我們前面,成為我們的警戒與教訓、提醒與榜樣,接下來,就是我們每個人要「活出自己的歷史」,選擇自己的人生。盼望我們都選擇一條「不斷回轉親近神」的人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