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林多前書 12:12~20
12:12 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
12:13 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臘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
12:14 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
12:15 設若腳說:「我不是手,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
12:16 設若耳說:「我不是眼,所以不屬乎身子,」它不能因此就不屬乎身子。
12:17 若全身是眼,從哪裏聽聲呢?若全身是耳,從哪裏聞味呢?
12:18 但如今, 神隨自己的意思把肢體俱各安排在身上了。
12:19 若都是一個肢體,身子在哪裏呢?
12:20 但如今肢體是多的,身子卻是一個。

 

 

1.經文3遍

 

2.今天默想經文
林前 12:12 就如身子是一個,卻有許多肢體;而且肢體雖多,仍是一個身子;基督也是這樣。
12:13 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
12:14 身子原不是一個肢體,乃是許多肢體。

 

3.默想分享
(1)v13「我們不拘是猶太人,是希利尼人,是為奴的,是自主的,都從一位聖靈受洗,成了一個身體,飲於一位聖靈。」不管外在環境有多少不同的民族、身份、地位、背景…,我們信主的人就不要再用世人的眼光在比較爭競,而是用聖靈的眼光來看主裏的合一。哥林多教會雖然信主,卻不明白神的心意,還是用信主之前犯罪時候的心思眼光看事情。世界上的人,在犯罪裏面的心思,就是一直需要「不斷的比較」,「不斷的爭競」。甚至就連神的教會也同樣在比「恩賜大小?」、「績效成就?」、「人數多少?」…。為了方便爭競,人開始拉一個、打一個,於是開始搞小團體,用小團體的力量去跟別的團體比較爭競,於是有宗派、教會、牧區、小組…之間的爭競?初代教會是以家庭教會的形式出現,一個人不管到任何地方,都會與當地的弟兄姊妹在主裏繼續連結,成為家人。而不會出現有「你的教會?我的教會?你的小組?我的小組?」這種奇怪的分法。不論教會與教會之間,或是同教會的弟兄姊妹之間,千萬要遠離爭競比較,遠離分門結黨製造分裂的罪惡。每一個人在教會裏面,都被聖靈放在屬於他獨特的位置上。保羅喜歡用一個身體包含許多肢體的比喻,我個人則常用一個交響樂團包含許多不同團員彈奏不同樂器的比喻,結論就是,沒有那一個比其他更優秀,更重要,每個人都有屬於他獨一無二的地位與價值,而且是聖靈所賜予的,不是個人賺來的,因此我們彼此欣賞、委身、認同、合一。

這就像我們原來在神的面前好像是一群無家可歸、身無分文的流浪漢、後來被萬主之主,唯一真神接納成為神的孩子,被這位新的父親放在兒女的地位身份上,開始學習新的生活技能,新的生活習慣。我們與其他人之間不會因此開始就爭競比較,而是帶著同樣感恩的心情來彼此幫助扶持,並且願意帶著感恩的心在新的家中一起學習過新的生活方式。我們都知道我們是一個大家庭,絕對不會在一個大家庭底下分裂成無數個小家庭,然後各自擁戴一個新的領袖來取代天父,這些都是悖逆、是背叛,也是罪惡。所以現代的牧師,或是初代教會的長老、監督,在教會中也是身體中的一個肢體,可能是扮演口的角色,或是眼睛的角色,但是牧者絕不會變成上帝,我們必須與教會的領袖一同成長,各自有獨立的生命恩賜,卻又在聖靈的帶領之下成為一個整體的教會,彼此扶持幫助。只有每一個肢體個別性的連結於神,並且在聖靈的引導下彼此連結,我們才能夠達到每個人都能成長,並且放在一起發揮整體的功用。

(2)聖靈「隨己意」分賜給每個基督徒「不同的恩賜」,恩賜無大小,而且是有效性,不是永遠的,因為恩賜的目的,是領受聖靈的能力,「彼此幫助成全」,使整個基督的身體,都能一起成長,尊主為大,連於元首基督。恩賜的不同,正如神賜給每個人「特質的不同」一樣,教會不是要變成「罐頭工廠」,抹殺個人的特質變成一樣的人,而是在聖靈的引導下「因材施教」,發揮所長,彼此欣賞尊重。「恩賜」永遠都不是我們追求的重點,「屬靈的生命」才是。所以基督徒需要有「頭」與「身體」的意識:
一、元首是基督,不是牧師,也不是某些同工
二、神賜給教會有各種職場與領袖,並不是為了要取代神來發號施令,而是要「裝備、成全」每個人,在恩賜上成長,更重要的是帶出生命的成長。如果領袖偏離了「生命成長的活路」,就容易走上「宗教化的死路」。
三、每個「肢體」需要透過與神與人的「連結」,才能成為身體,不連結,就是屍體。
四、肢體連結的秘訣,不是課程、形式的統一,而是在聖靈裏,生命成長,人人直接連結於主,彼此謙卑束腰。沒有個人「生命的成長」,由裏而外,卻徒有外在形式上的一致,是沒有益處的。
五、每個地方性的教會都是基督的身體,但是整個城市的教會,甚至普世性的所有基督徒,全都是「基督的身體」,我們不能把自己限制在一間「教堂」裏面,卻不肯跟其他地方的基督徒連結,這都是變相的分門結黨。神的身體不論大或小,都是屬神的,不是屬於宗派或是個人,也都是合一的,合一的關鍵是聖靈與聖經,而不是事工。

 

4.今天的回應
昨天與玉雲探望了過去20多年前照顧我們成長的牧師師母,從加拿大回來,雖然早就不在一間教會裏同工,但是過去這對牧師對我們照顧的點滴,永遠都活在我們的心裏,我們也打從心裏尊重他們為我們的屬靈父母。「屬靈父母」在有些機構或教派中發展成為一套事工或制度,但在我個人心裏,這是放在我們內心屬靈生命的感動與聖靈引導,透過屬靈「生養」的關係,我們內心的認定。我接觸過許多的牧師,大多數都是「事工」性質的短暫配搭,但會讓我終生難忘的,則是跳脫事工框架,進入生命與愛心的真實關係,就像真實的家人一樣。教會,就是屬靈的家,需要有屬靈的父母,雖然我們也不配或不成熟,但這應當是我們每個基督徒追求的目標,成為擁有「為父為母心腸的牧者」:「你們學基督的,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穌裡用福音生了你們。」(林前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