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 09 – 01 QT 士師記 12:1~15

士師記 12:1~15
12:1 以法蓮人聚集,到了北方,對耶弗他說:「你去與亞捫人爭戰,為甚麼沒有招我們同去呢?我們必用火燒你和你的房屋。」
12:2 耶弗他對他們說:「我和我的民與亞捫人大大爭戰;我招你們來,你們竟沒有來救我脫離他們的手。
12:3 我見你們不來救我,我就拚命前去攻擊亞捫人,耶和華將他們交在我手中。你們今日為甚麼上我這裏來攻打我呢?」
12:4 於是耶弗他招聚基列人,與以法蓮人爭戰。基列人擊殺以法蓮人,是因他們說:「你們基列人在以法蓮、瑪拿西中間,不過是以法蓮逃亡的人。」
12:5 基列人把守約旦河的渡口,不容以法蓮人過去。以法蓮逃走的人若說:「容我過去。」基列人就問他說:「你是以法蓮人不是?」他若說:「不是」,
12:6 就對他說:「你說『示播列』。」以法蓮人因為咬不真字音,便說「西播列」。基列人就將他拿住,殺在約旦河的渡口。那時以法蓮人被殺的有四萬二千人。
12:7 耶弗他作以色列的士師六年。基列人耶弗他死了,葬在基列的一座城裏。
12:8 耶弗他以後,有伯利恆人以比讚作以色列的士師。
12:9 他有三十個兒子,三十個女兒;女兒都嫁出去了。他給眾子從外鄉娶了三十個媳婦。他作以色列的士師七年。
12:10 以比讚死了,葬在伯利恆。
12:11 以比讚之後,有西布倫人以倫,作以色列的士師十年。
12:12 西布倫人以倫死了,葬在西布倫地的亞雅崙。
12:13 以倫之後,有比拉頓人希列的兒子押頓作以色列的士師。
12:14 他有四十個兒子,三十個孫子,騎著七十匹驢駒。押頓作以色列的士師八年。
12:15 比拉頓人希列的兒子押頓死了,葬在以法蓮地的比拉頓,在亞瑪力人的山地。

 

 

1. 經文誦讀

 

2. 今天默想經文
士 12:2 耶弗他對他們說:「我和我的民與亞捫人大大爭戰;我招你們來,你們竟沒有來救我脫離他們的手。

 

3. 分享默想經文
(1)v1~7如果我們把這段經文與士8:1~3對照來看,會更清楚整個情形。在士8章那裏,基甸打敗米甸人,結果以法蓮支派立刻去找碴搗亂,質疑基甸為什麼沒有找他們同去?現在又來挑起爭端,當耶弗他打敗亞捫人,以法蓮又來同樣一招:「為甚麼沒有招我們同去呢?」
一、以法蓮的問題,是他們根本看不起基甸與耶弗他。當要打仗的時候,他們躲在一邊冷眼旁觀;直到打贏勝仗了,他們就出來挑釁,想要爭鋒邀功,想出鋒頭,不想要被比下去。以法蓮不但不主動協助一起對抗「外敵」,反而成了「內亂」的禍源。
二、基甸與耶弗他對待以法蓮的態度,剛好是二個極端。基甸似乎比較有圓滑的外交手段:「我所行的,
豈能比你們 以法蓮人 所行的呢?以法蓮拾取剩下的葡萄,不強過亞比亞謝所摘的葡萄嗎?」這句話就把以法蓮怒氣消除了。但是耶弗他不是基甸,他指出以法蓮人大話連篇,含血噴人:「我和我的民與亞捫人大大爭戰,我招你們來,你們竟沒有救我脫離他們的手,我見你們不來救我,我就拼命前去攻擊亞捫人,耶和華將他們交我手中,你們今日為什麼上我這裏來攻打我呢?」就這樣,他們就大打出手,耶弗他就召集基列人,與以法蓮人爭戰。
三、我們要明白基列人屬瑪拿西支派,而以法蓮與瑪拿西都是約瑟的兒子,是親上加親,但如今他們的後人竟然互相殘殺,令人唏噓。其實以法蓮人一向輕看基列人,所以基列人對他們沒有好感。
四、v5~6耶弗他帶領著基列人,在以法蓮人中大開殺戒,他們把守著約但河的渡口,不容以法蓮過河,甚至利用辨別口音的方法來分辨以法蓮人,最後基列人殺了42000以法蓮人,以法蓮經此巨變,一蹶不振。
五、聖經沒有特別說明基甸或耶弗他的作法,到底「誰對誰錯」,反而比較多學者認為這是以法蓮支派自討苦吃,不肯團結,自我中心,挑釁爭鋒、致遭禍果,也給我們後世讀聖經的人,引為警戒。

(2)v8~15耶弗他之後,以色列人的情況看似是風平浪靜,沒有像耶弗他時代的戰亂,但其實也是處於不知儆醒的安逸,好像「溫水煮青蛙」一樣慢慢進入墮落與危險。從這些簡短的敘述,我們已經看到以色列已處於一個危機四伏,隨時走入一個黑暗時代的前夕。

v9士師以比讚「有30個兒子, 30個女兒;女兒都嫁出去了。他給眾子從外鄉娶了30個媳婦。」
v14士師押頓有40個兒子,30個孫子,騎著70匹驢駒,押頓作以色列的士師八年。
…從這簡短的描述,我們可以推論:
一、聖經沒有提到這些士師對於國家人民,有什麼特別的事蹟,或是有什麼貢獻,卻只提到比讚和押頓應該都是娶了不少妻妾,生了不少兒女,顯然因著他們的士師身分享有更多的財富與權勢。
二、以比讚「女兒都嫁出去了。他給眾子從外鄉娶了三十個媳婦。」雖然沒有特別明講,但一般認為在當時社會的情況,是很有可能是與迦南外邦人隨意通婚。
三、押頓傳給子孫各一匹驢駒,可能暗示權力的世襲,像小世師的行為,漸漸有如外邦王的行徑(參活潑的生命)。

大致來說,這一段短暫的安寧,似乎只是暴風雨之前夕,而在此際的以色列,也漸趨於個人化,這只是證明以色列又在走下坡了!

 

4. 今天的回應
以色列人很看重血統、身分、地位,卻看不起「外邦人、女人、罪人」。他們以為血統與身分大過一切,以為我是「神的兒女」,所以我就應該有「特權」。於是12支派,甚至兄弟之間,經常看見「爭競、比較、嫉妒、紛爭」的情況發生。保羅也曾經責備哥林多教會是「屬肉體的嬰孩」,不斷在分門別類、分黨結派:「你是屬誰的?我是屬誰的?」神要求我們的,是合一、是捨己、是放下自我,是一起高舉基督、榮耀天父,而不是讓別人看見「我很厲害」。以法蓮的悲劇,是一個很重要的提醒:「主必興旺、我必衰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