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 09 – 17 QT 士師記 20:17~28

士師記 20:17~28
20:17 便雅憫人之外,點出以色列人拿刀的,共有四十萬,都是戰士。
20:18 以色列人就起來,到伯特利去求問 神說:「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與便雅憫人爭戰呢?」耶和華說:「猶大當先上去。」
20:19 以色列人早晨起來,對著基比亞安營。
20:20 以色列人出來,要與便雅憫人打仗,就在基比亞前擺陣。
20:21 便雅憫人就從基比亞出來,當日殺死以色列人二萬二千。
20:22 以色列人彼此奮勇,仍在頭一日擺陣的地方又擺陣。
20:23 未擺陣之先,以色列人上去,在耶和華面前哭號,直到晚上,求問耶和華說:「我們再去與我們弟兄便雅憫人打仗可以不可以?」耶和華說:「可以上去攻擊他們。」
20:24 第二日,以色列人就上前攻擊便雅憫人。
20:25 便雅憫人也在這日從基比亞出來,與以色列人接戰,又殺死他們一萬八千,都是拿刀的。
20:26 以色列眾人就上到伯特利,坐在耶和華面前哭號,當日禁食直到晚上;又在耶和華面前獻燔祭和平安祭。
20:27 那時, 神的約櫃在那裏;亞倫的孫子、以利亞撒的兒子非尼哈侍立在約櫃前。以色列人問耶和華說:「我們當再出去與我們弟兄便雅憫人打仗呢?還是罷兵呢?」耶和華說:「你們當上去,因為明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們手中。」

 

 

1. 經文誦讀

 

2. 今天默想經文
士 19:1 當以色列中沒有王的時候,有住以法蓮山地那邊的一個利未人,娶了一個猶大伯利恆的女子為妾。

 

3. 分享默想經文
(1)11個支派聯合起來有40萬人,要去攻打便雅憫2萬6000人與基比亞700精兵,而且聖經形容40萬人是「如同一人」般的同心合意,v18這裏好像又多了一個得勝的「加分」,就是他們有「禱告」:「到伯特利去求問神說: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與便雅憫人爭戰呢?」照理說從人的角度來看,這應該是一個必勝的仗:11個支派又團結、人又多、又禱告,但我們看聖經卻發現裏面有許多寶貴的教訓:
一、伯特利在米斯巴北面不到8公里,可能是開戰以後,以色列人把約櫃從便雅憫境內的米斯巴運到了以法蓮境內更安全的伯特利, 這兩處可能都是會幕的臨時地點,會幕的常駐地點是「示羅」(21:19)。

二、v18節的經文,讓我們想到士師記一開始,同樣是以色列人求問神:「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攻擊迦南人,與他們爭戰」,神的回答是:「猶大當先上去,我已將那地交在他手中」(1:1~2)。不同的是,當初以色列是遵行神的旨意,要攻擊迦南人得地為業,如今卻是要攻打自己的兄弟。雖然神的回答也很相似:「猶大當先上去」(v18),但卻不再有當初得勝的應許:「我已將那地交在他手中」(1:2)。

三、v19~27這一段經文,雖然11個支派人又多、又團結,又禱告,神也說話了,第一次派猶大上去打,第二次又說「可以上去攻擊他們」,但二次都打了敗仗。為什麼會這樣?我們會有很多的問題,問題到底出在那裏?

(一)士師記都不斷在強調一件事:「那時以色列中沒有王,各人任意而行。」神就是王、就是主,但是以色列不想要這個王,什麼都自己來、自己決定、靠自己,自立為王。我們想起摩西死後,神揀選約書亞帶領以色列人爭戰,接下來第一件事,就是「神親自接管了整個主權與軍權」:「約書亞靠近耶利哥的時候,舉目觀看,不料,有一個人手裏有拔出來的刀,對面站立。約書亞到他那裏,問他說:你是幫助我們呢,是幫助我們敵人呢?他回答說:不是的,我來是要作耶和華軍隊的元帥。約書亞就俯伏在地下拜,說:我主有甚麼話吩咐僕人。」(約5:13~14)萬軍之耶和華,不是要來「幫助我們得勝」,祂是要來掌管一切,包括該不該打,什麼時候打、要怎麼打?都是神說了算。

(二)以色列人的問題,是心裏以為耶和華只是許多神明之一,我有需要的時候來問他,請神「幫助我」,這其實就是在利用神、指揮神,我才是真正的主人。是我決定要打,然後求神賜我力量來幫助我,而不是我把打不打的主權都交給神。所以神要的是「人心完全的主權」,而不是「部份的主權」。當初,百姓求問「我們中間誰當首先上去攻擊迦南人」,而不是「我們如何上去攻擊迦南人」;雖然是把自己作戰方案交給神來批准,但畢竟還是神決定發動爭戰,所以神還是賜下了得勝的應許(1:2、4)。現在,百姓根本不求問神「能不能與便雅憫人爭戰」,而是仗著人多勢眾、自己決定開戰以後,才例行公事地來利用神、求問「誰當首先上去與便雅憫人爭戰」。既然百姓不再以神為王,執意行在自己的路上,神就任憑他們弟兄相爭,接受教訓。

(三)先問這個仗該不該?當然要打,因為便雅憫的罪需要被管教,但是處理便雅憫的問題之前,上帝需要先處理11支派自己本身的問題。以色列的問題,是看見別人眼中有刺,卻看不見自己眼中有樑木,他們自以為神(沒有交出主權)、自以為義(沒有先處理自己的罪)、又沒有愛弟兄的心,所以神允許他們經過二次的慘敗,第一次死了22000人,第二次又死了18000人,到這時候他們才開始走上悔改的道路。以色列人和便雅憫人是弟兄,便雅憫人的罪,也是以色列的罪,便雅憫的痛,也是以色列的痛;百姓既然執意要攻打弟兄,神就讓他們自己先嘗到傷痛的滋味,也要他們親身經歷到罪的可惡與可怕。要處理別人的問題之前,我們需要讓神先來處理我們這個人。

(四)以色列人三次禱告,三個不同的問題,第一次打仗:「我們要派誰上去打?」,結果第一次慘敗,百姓哭號直到晚上。第二次禱告時換個問題:「我們可不可以上去打?」再一次慘敗,這一次是坐在耶和華面前哭號,禁食直到晚上,又在耶和華面前獻燔祭和平安祭。第三次的禱告的問題就變成:「我們當再出去與我們弟兄便雅憫人打仗呢?還是罷兵呢?」他們連「罷兵」的想法都出來了,因為11個支派發現,前面二次,他們都沒有真正把主權交出來,也沒有體會到對於弟兄的憐憫,太過自以為是、自以為義,倚靠自己的人多力大,結果是慘敗。最後一次,他們不再堅持自己的主權與靠自己的力量,禁食與獻祭,都是悔改的表現。處理完11個支派的問題,潔淨他們的動機、主權、心、與罪,神才能使用他們去解決便雅憫的問題:「你們當上去,因為明日我必將他們交在你們手中。」

 

4. 今天的回應
神要管教便雅憫之前,先管教11個支派的問題:「沒有交出生命的主權、沒有活出對弟兄的愛」,這就是「沒有追求神的國與神的義」了。羅2:6「祂必照各人的行為報應各人」但是神的報應,並不是一味情緒上的發洩,如果這樣人類不知道已經滅亡多少遍了。神就像我們的父母一樣,祂的慈愛與智慧更是遠遠超過世上的父。神的管教,是為了領我們悔改,走上生命改變與成長的道路。每一次的管教,都是一次神給的悔改與成長的機會,叫我們不要白白受苦。今天的經文給我很多的震撼與省思,我們太喜歡追求「在表面上做對的事」,卻忽略神在乎的是先在祂面前「成為一個對的人」。對的人,包括與神的關係(神的國),被塑造屬靈生命的成長(神的義),有正確的動機(神的公義、愛與真理),自己先被對付,我們才能成為祝福的導管,感謝神的教導與提醒,再一次省察與悔改歸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