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下 19:31~43
19:31 基列人巴西萊從羅基琳下來,要送王過約旦河,就與王一同過了約旦河。
19:32 巴西萊年紀老邁,已經八十歲了。王住在瑪哈念的時候,他就拿食物來供給王;他原是大富戶。
19:33 王對巴西萊說:「你與我同去,我要在耶路撒冷那裏養你的老。」
19:34 巴西萊對王說:「我在世的年日還能有多少,使我與王同上耶路撒冷呢?
19:35 僕人現在八十歲了,還能嘗出飲食的滋味、辨別美惡嗎?還能聽男女歌唱的聲音嗎?僕人何必累贅我主我王呢?
19:36 僕人只要送王過約旦河,王何必賜我這樣的恩典呢?
19:37 求你准我回去,好死在我本城,葬在我父母的墓旁。這裏有王的僕人金罕,讓他同我主我王過去,可以隨意待他。」
19:38 王說:「金罕可以與我同去,我必照你的心願待他。你向我求甚麼,我都必為你成就。」
19:39 於是眾民過約旦河,王也過去。王與巴西萊親嘴,為他祝福,巴西萊就回本地去了。
19:40 王過去,到了吉甲,金罕也跟他過去。猶大眾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也都送王過去。
19:41 以色列眾人來見王,對他說:「我們弟兄猶大人為甚麼暗暗送王和王的家眷,並跟隨王的人過約旦河?」
19:42 猶大眾人回答以色列人說:「因為王與我們是親屬,你們為何因這事發怒呢?我們吃了王的甚麼呢?王賞賜了我們甚麼呢?」
19:43 以色列人回答猶大人說:「按支派,我們與王有十分的情分;在大衛身上,我們也比你們更有情分。你們為何藐視我們,請王回來不先與我們商量呢?」但猶大人的話比以色列人的話更硬。

 

 

1.  經文3遍

 

2. 今天默想經文
撒下 19:32 巴西萊年紀老邁,已經八十歲了。王住在瑪哈念的時候,他就拿食物來供給王;他原是大富戶。

 

3. 默想分享
(1)大衛人生的劇情,不但是在被押沙龍叛亂追殺的過程充滿了「故事」,就連打贏了要回歸的過程,聖經的記載也是「十分精彩」,把許多人性「真實的一面」刻畫的格外深刻。聖經主要記述的不是「歷史的流水帳」,而是著重在「人屬靈的生命光景」,以及「與神與人的關係」。如果忽視了「生命與關係」的焦點,也就看不清整本聖經的重點了。昨天的經文先是提到了現實勢利的示每,與陰險狡詐與洗巴;後來又提到了卑微謙卑但「瘸腿的」的米非波設,與今天提到甘心樂意卻已經「年紀老邁」的巴西萊,前後形成了強烈的對照畫面。

基列人巴西萊先前在大衛逃亡時,曾經「拿食物來供給王」(v32),如今又專程「從羅基琳下來,要送王過約旦河,就與王一同過了約旦河。」(v31)世人多的是知道「錦上添花」,但很少人能夠「雪中送炭」。因為世人在付出時總是第一先考量到有沒有「回報與利益」,就像洗巴與示每;很少人能做到無條件的「付出」與「感恩」,就像巴西萊與米非波設。大衛高迭起伏的人生遭遇,往往也考驗反應出周遭之人的「人性真實面」,聖經詳細記載這些事,我相信有許多寶貴重要的屬靈功課。

巴西萊對大衛所付出的一切,其實都看出是發自他真誠的內心、無私與甘心樂意的付出,而不是為了要求回報。當然一方面是他「年紀老邁,已經80歲了」,另一方面他也是「大富戶」(v32)似乎沒有缺乏,但即使大衛要回報他—「你與我同去,我要在耶路撒冷那裏養你的老」(v33),也被婉拒了。《活潑的生命》—「大衛可能是想要立他作宮裏的高官,住在王宮裏共享交誼。巴西萊因為自己老邁,不願成為累贅,而婉拒邀請,選擇回故鄉安度晚年。巴西萊不受追求名譽地位的欲望動搖,但他推薦金罕代替自己跟隨大衛。解經家推測,這金罕可能是巴西萊的兒子;大衛將與王同席吃飯的殊榮賜給他的眾子,臨終時囑咐所羅門王要恩待巴西萊的眾子(王上2:7)。」我個人相信,聖經放在這裏要呈現出來的,是一幅人生真善美的圖畫,在爾虞我詐的現實社會裏,有人可以效法神的真愛—「不求回報」、「真心感恩」、「甘心樂意」的擺上,都是蒙神所紀念與悅納的。

(2)v40~43畫面一轉,人性的自私、爭競、爭鬥…,不但小到個人,也大到支派群體的集體墮落。押沙龍叛亂時,猶大與以色列眾支派其實大多數都投入或參與支持押沙龍的立場。如今大衛得勝回歸,南方的猶大與便雅憫2個支派,與北方的以色列10個支派,就開始為了在「迎接的事上」公開較勁,爭鬧不休。「猶大眾民和以色列民的一半」(v40),指大衛渡河回宮主要由猶大支派和便雅憫支派參與,北方10個支派只有一半出席

《聖經綜合解讀》—「以色列其他支派早已商議迎接大衛回宮(v9~10),比猶大支派還要熱心(v11),現在看到被猶大支派搶了先,熱心就變成了憤怒(v41、43);猶大支派好像是無私付出(v42),「但猶大人的話比以色列人的話更硬」(v43),奉獻卻成了驕傲的資本。他們表面上是為了神的受膏者熱心,實際上都是為了滿足自己肉體的驕傲,甚至用與王的「情分」(v43)彼此爭吵。今天,許多人也像這12支派一樣熱心奉獻、事奉、傳道,但也像12支派一樣經不起批評拒絕、坐不得冷板凳,甚至連事奉的機會、與主的關係也會成為紛爭的原因。這樣的事奉實際上是在餵養自己的肉體,成就越大、肉體越肥,離主耶穌「柔和謙卑」(太11:29)的樣式越來越遠。神膏立大衛是做以色列12支派的王,而不只是猶大的王。但大衛只顧遊說猶大支派帶頭來迎接自己(11:2),卻忽略了提醒他們注意言行,免得破壞十二支派的合一。因此,猶大支派此時炫耀『王與我們是親屬』,結果這句充滿血氣的話惹動了同樣血氣的其他各支派,讓其他各支派覺得自己不被尊重,製造了更大的破口,導致了示巴的叛亂(20:1)。」

 

4. 今天的回應
最近與同工分享聊到宗教的律法主義帶來種種捆綁與轄制,因為在宗教裏面,許多教會專注的焦點,全都在於宗教或律法上的爭競比較:「有沒有讀經?一天讀幾節?一天禱告多久?有沒有小組、主日聚會?聚會幾次?十一奉獻多少?帶了多少人信主?……。」這些錯誤的宗教文化叫許多人感到心累與枯乾,不走「生命的活路」,卻走向「宗教的死路」。我提出個人的看法,神在新約時代更加看重的,其實是一切都要出於「甘心樂意」、出於「信、望、愛」,發自真實內心所付出的,才是「蒙主紀念、討主喜悅」的「一件美事」與「上好的福分」。當神的教會不談生命,只談事工,其實就是在餵養肉體,高舉自我中心,帶來的果子就是爭競、爭鬥、比較、嫉妒、紛爭,就像哥林多教會「分門結黨」一樣,生命幼稚到不斷在分「你的羊還是我的羊?」、「你屬靈還是我屬靈?」、「你做得多還是我做得多?」…,有時候賺了面子,卻失去「裏子—生命」,就是遠離聖經本意,得不償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