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母耳記下 18:24~33
18:24 大衛正坐在城甕裏。守望的人上城門樓的頂上,舉目觀看,見有一個人獨自跑來。
18:25 守望的人就大聲告訴王。王說:「他若獨自來,必是報口信的。」那人跑得漸漸近了。
18:26 守望的人又見一人跑來,就對守城門的人說:「又有一人獨自跑來。」王說:「這也必是報信的。」
18:27 守望的人說:「我看前頭人的跑法,好像撒督的兒子亞希瑪斯的跑法一樣。」王說:「他是個好人,必是報好信息。」
18:28 亞希瑪斯向王呼叫說:「平安了!」就在王面前臉伏於地叩拜,說:「耶和華─你的 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已將那舉手攻擊我主我王的人交給王了。」
18:29 王問說:「少年人押沙龍平安不平安?」亞希瑪斯回答說:「約押打發王的僕人,那時僕人聽見眾民大聲喧嘩,卻不知道是甚麼事。」
18:30 王說:「你退去,站在旁邊。」他就退去,站在旁邊。
18:31 古示人也來到,說:「有信息報給我主我王!耶和華今日向一切興起攻擊你的人給你報仇了。」
18:32 王問古示人說:「少年人押沙龍平安不平安?」古示人回答說:「願我主我王的仇敵,和一切興起要殺害你的人,都與那少年人一樣。」
18:33 王就心裏傷慟,上城門樓去哀哭,一面走一面說:「我兒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押沙龍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啊,我兒!我兒!」

 

 

1.  經文3遍

 

2. 今天默想經文
撒下 18:28 亞希瑪斯向王呼叫說:「平安了!」就在王面前臉伏於地叩拜,說:「耶和華─你的 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已將那舉手攻擊我主我王的人交給王了。」

 

3. 默想分享
(1)v25「他若獨自來,必是報口信的」,因為如果是許多人分散跑來,可能是打敗仗逃跑的表現;而一個人獨自跑來,則是「報口信的」!

v24~30亞希瑪斯原本興高采烈,不管約押的勸阻堅持要當「第一個向王報好消息的人」—「耶和華─你的 神是應當稱頌的,因他已將那舉手攻擊我主我王的人交給王了。」(v28)。結果馬上發現原本滿懷的熱情被澆了一盆冷水—「王問說:少年人押沙龍平安不平安?」(v29)對大衛而言,以色列人的好消息變成了他的「壞消息」;跟隨大衛的「死忠支持者」為大衛爭戰,好不容易打了勝仗,卻感受不到大衛得勝的喜樂,反而是「死了兒子的痛苦」。警覺的亞瑪希斯這才聽出了大衛的心思,也馬上想出了對策,就是以詭詐對付肉體,謊稱「不知道」—「約押打發王的僕人,那時僕人聽見眾民大聲喧嘩,卻不知道是甚麼事。」(v29)

(2)v31~33等到約押指派報信的古示人也來了,同樣傳回戰爭得勝的「好消息」。但古示人不像亞希瑪斯這樣世故,聽得出大衛的心聲,而是恭禧大衛:「願我主我王的仇敵,和一切興起要殺害你的人,都與那少年人一樣。」(v32)大衛忍不住當眾顯露他的痛苦—「心裏傷慟,上城門樓去哀哭,一面走一面說:『我兒押沙龍啊!我兒,我兒押沙龍啊!我恨不得替你死,押沙龍啊,我兒!我兒!』」(v33)

大衛與跟隨他的所有百姓軍兵,活在二個不同的平行世界裏,讓整個得勝的喜樂反而變得抑鬱難伸。他們發現大衛根本不關心戰爭是否勝利,軍隊是否平安?大衛心裏只有一個人,就是叛亂首領押沙龍。押沙龍不但是跟隨大衛軍隊的敵人,更是「上帝的仇敵」,他在律法上至少犯了三次當死的罪,但是大衛卻始終漠視不加管教。照理來說大衛是「合神心意」的兒女,但是我們一再看見大衛的一生其實也經常活在「屬肉體」、「不屬聖靈」的反應中。大衛在得知自己與拔示巴生下第一個孩子死亡的消息時,反而顯得相當冷靜與在神面前的降服(12:20),但在押沙龍的事上卻非常失態,不管是對神對百姓而言,大衛的反應都是十分屬肉體的情緒,也是神要不斷修剪對付大衛的地方。

 

4. 今天的回應
我們看見好像大衛很愛押沙龍,很有「父愛」,見不得押沙龍死;但明白屬靈啟示的基督徒,都應當知道害死押沙龍的事上大衛要佔最大的主要原因。大衛當君王,有智慧能夠審理百姓的案件,卻在自己的家庭變成了最愚昧的父親,就是縱容兒女一切的行為,不願意行使「管教的杖」,只是一味用錯誤的情緒回應:「生氣或難過」!「不忍用杖打兒子的,是恨惡他;疼愛兒子的,隨時管教。」(箴13:24)、「不可不管教孩童;你用杖打他,他必不至於死。你要用杖打他,就可以救他的靈魂免下陰間。」(箴23:13~14)不管用神的話語管教孩子,從小教導他們「敬畏神」,就是在敗壞他們的生命,就是「恨惡兒女」!大衛對押沙龍的愛,是屬肉體的生命,而不是「屬靈的生命」,這不是「屬神的愛」,而是「恨」了。

很多基督徒有同樣的問題,就是對我們所愛的人,活在「屬肉體的關係」裏,而不是「屬靈的關係」裏。很多基督徒不敢公開傳福音、作見證給家人親友,因為怕他們「生氣難過」;但沒想到我們錯誤的愛可能會帶來他們「靈魂的滅亡」。或是我們看見其他的基督徒犯了罪,卻「視若不見」、當「好好先生」,而不肯「用愛心說誠實話」,這同樣也不是愛,而是恨了。當然我們需要有很大的智慧與愛來調和,而不是當一個白目的基督徒,但總是要不斷想到「把人帶到神的面前,叫人悔改與神和好」,而不是任憑「他們在世快活,卻在靈性死亡」。到底是「愛」還是「恨」?不是我們肉體的感覺,而是必須明白真理,活出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