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 01 – 27 QT 馬太福音 7:1~12

馬太福音 7:1~12
7:1 「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
7:2 因為你們怎樣論斷人,也必怎樣被論斷;你們用甚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甚麼量器量給你們。
7:3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
7:4 你自己眼中有樑木,怎能對你弟兄說:『容我去掉你眼中的刺』呢?
7:5 你這假冒為善的人!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樑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你弟兄眼中的刺。
7:6 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牠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
7:7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7:8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7:9 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
7:10 求魚,反給他蛇呢?
7:11 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
7:12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1. 經文誦讀

 

2. 今天默想經文
太 7:3 為甚麼看見你弟兄眼中有刺,卻不想自己眼中有樑木呢?
7:7 你們祈求,就給你們;尋找,就尋見;叩門,就給你們開門。
7:8 因為凡祈求的,就得著;尋找的,就尋見;叩門的,就給他開門。
7:12 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

 

3. 分享默想經文
(1)v1~5這一小段有關「論斷與被論斷」的經文,我們過去也曾查考過,因為這是經常被錯解的經文,就如同前面的經文一樣,我們不能單照字面字句強解,而是一樣要看重的是「內心的動機與態度」。我們先引用康來昌牧師的解經:「當耶穌說,『你們不要論斷人,免得你們被論斷。』(太7:1)那重點在於:第一,我們不要把自己當作神一樣,論斷、定罪別人,這是最重要的。因為耶和華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耶和華是看內心(撒上16:7)。只有上帝能看到真正的對錯,能作最正確的判斷。所以我們在判斷的時候,一方面要謙卑,想到自己的有限,和自己不是神。……第二,要把自己當作一個蒙恩的罪人,使我們在作判斷的時候是除掉罪惡的。……耶穌是說,先去掉自己眼中的梁木,然後才能看得清楚,去掉弟兄眼中的刺。因此,是非、對錯、善惡的判斷是需要有的。……所以論斷本身不是一個錯誤;但當你自高自大,自以為是神,或忘記自己是蒙恩的罪人,也不知道自己眼中有梁木,就論斷別人,那真是淒慘了。因為,你非常清楚什麼是對錯,而你自己所行的跟別人一樣,你就是在定自己的罪。」

其實論斷的原文,在新約聖經裡出現97 次,是很常用的字。它的意思有「審判、論斷、判斷、定罪、訴訟、分辨、批評」。這個字本身並不一定是負面性質的字,完全要看上下文來決定。論斷與判斷,其實是一樣的意思,所以這裏並不是反對我們凡事作出判斷,如果我們不能判斷,那麼就寸步難行了。例如我們在教導孩子是否對錯的時候,就是在判斷(論斷);我們在選擇配偶、工作、買東西、作決定,或是在服事別人、輔導別人…,無時無刻都在判斷(論斷)。所以這裏耶穌強調的重點,不是指「判斷(論斷)這件事,而是指我們的內心的情況是否合乎真理。

第一、當我們在作一切判斷的時候,一定要知道我們自己不是神,我們必須先來尋求神的智慧與光照,來幫助我們作出正確的判斷,這才是一個謙卑的態度,如果凡事自以為是,一切靠自己,其實就是在扮演上帝的角色了。

第二、當我們在判斷人或事情的時候,一定要了解其實我們自己也不斷在被神判斷,所以我們必須心存謙卑,不要自以為比別人好就心生驕傲,而是先處理自己有沒有同樣的問題,再來處理別人的問題。保羅在羅馬書2章同樣也教導猶太人不要隨便論斷別人,免得被論斷。但是經文的背景是因為當時候的猶太人一向有著驕傲自大的問題,就是自以為天子驕子,神的選民,自以為擁有律法而比別人優秀或聖潔,而經常看不起外邦人。所以保羅先在第一章說明外邦人都在神的定罪之下,然後在第二章也把猶太人列入神所定罪的對象。警告猶太人這麼喜歡去審判定罪外邦人,卻不知道自己也是落在神的審判之下。

第三、一切的判斷(論斷),都是為了愛神愛人,用愛心、智慧說誠實話。如果我們看見別人有錯卻不肯指出來,這不但不是愛人,反而是在故意害人,是鄉愿。但是我們十分的有限,所以需要先尋求神的幫助,也在神面前自己被對付,然後帶著一個謙卑與愛的態度來輔導別人。

(2)v6「不要把聖物給狗,也不要把你們的珍珠丟在豬前,恐怕牠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承上面的經文,假設我們已經尋求神,先除掉自己眼中的梁木,也看清楚了,準備要除掉弟兄眼中的刺的時候,求主讓我們有智慧分辨時機是否恰當,以及要可以使用什麼方式與說法,來達到勸戒弟兄的目的。因為有時候對方的心還未預備好,或說屬靈生命還未成熟,給予寶貴的真理勸導,反而適得其反。這裏的「狗或豬」,是指當時在巴勒斯坦野生的狗或豬,是有攻擊性的獵食動物。這些從未馴服的野生動物,只有野生的本能,那就是尋找食物。牠們不會認為聖物或珍珠是寶貝,只會認為聖物或珍珠是否可吃。一但發現根本不是食物,以其獸性,當然會把給予聖物或珍珠的人,當獵物攻擊。耶穌隱喻說明,當一個人對屬靈真理沒有味口,或是根本不是他要的,硬是給予真理,反而是反效果。所以對這樣如此硬心的人,不要多說什麼。

或許我們也可引伸應用,神的話語與真理是極其寶貴的「珍珠」,但是對於屬肉體不屬聖靈的人(好像豬和狗一樣),真理就變成了垃圾,毫無價值。這些屬肉體的人,他們滿心所追求的,就是地上的食物,而輕看屬天的靈糧。對於這些不珍惜神與神話語的人,耶穌的教導是「不要珍珠給他們」,免得他們「踐踏了珍珠,轉過來咬你們。」所以我們在分享福音、或是教導神的話語,求主讓領受的人是有「屬靈胃口、懂得珍惜」的,因為對於一個沒有胃口的人,給他任何再好的食物都是浪費。當然我們也不要灰心,不斷為對方禱告,能夠悔改與回轉,不要光用世上屬肉體的思想或物質來麻木心靈,而是追求「饑渴慕義的人有福了,因為他們必得飽足」。

v7~12這一段經文,一定要和整個上下文一起來看,否則很多人斷章取義,用這段經文強調我們的禱告如果不斷死纏爛打、當作宗教功德苦苦哀求,就一定會「心想事成」、「有求必應」。其實從馬太福音 第5章登山寶訓,都在告訴我們憑我們的肉體是做不到這一切的。包括天國八福、成為光和鹽、包括我們心裏的聖潔、愛人、愛仇敵、施捨、禱告、不要憂慮、不要事奉瑪門…,我們沒有一件事情靠自己可以做得到的。登山寶訓主要給我們一個屬靈的藍圖,就是成為一個屬神的天國子民,我們可以成為,也是應該成為的樣子,但這都不是靠自己,而是倚靠聖靈,在我們裏面不斷的工作、塑造,使我們活出「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裏面活著。」所以v7~12這裏講到的「祈求、尋找、和叩門」,原文都是命令動詞,而且都是現在時態,直譯為「要持續地祈求、持續地尋找、持續地叩門」,這段教訓是耶穌鼓勵門徒要不斷地禱告尋求神的幫助,才能夠遵行天國憲章的命令,我們要不斷禱告、祈求、叩門的重點,最重要的不是我們在世上想要的東西,而是神想要給我們最重要的禮物,也就是「神兒子豐盛的新生命」。

v9~11「你們中間誰有兒子求餅,反給他石頭呢?求魚,反給他蛇呢?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你們在天上的父,豈不更把好東西給求他的人嗎?」天父想要給我們的「好東西」,到底是什麼?類似的經文,在路11:11~13說的很清楚:「……你們雖然不好,尚且知道拿好東西給兒女;何況天父,豈不更將聖靈給求他的人嗎?」另外聖經中多次講到天父要把神的兒子耶穌,賜給我們!羅8:28~29「我們曉得萬事都互相效力,叫愛上帝的人得益處…,因為他預先所知道的人,就預先定下效法他兒子的模樣,使他兒子在許多弟兄中作長子。」天父應許我們會得到「益處」,就是「效法耶穌的模樣」。所以整段經文來看,神希望我們不斷的「祈求、尋找、和叩門」,神就會把「好東西」賜給我們,這個「好東西」,就是聖靈、就是耶穌,就是神自己。神把自己當作禮物賜給我們,我們才能活出天國八福,才能活出登山寶訓,得著神生命的人,「是有福的!」保羅曾說他為了得著基督,把萬事看作糞土,為要得著基督為至寶;一個人如果不懂得珍惜神的生命是我們的「珍珠」,隨意踐踏,神就視那人為狗、為豬,也不將自己交給他們。相反的,我們若是「不斷的祈求、尋找、叩門」,為要得著基督,神就把祂自己當作禮物(好東西)賜給我們。

v12「所以,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就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活潑的生命:「神和基督徒的垂直關係,也應該要延伸到人與人之間的水平關係;基督徒應該把自己所擁有的,投資在使別人得好處。」我們與神的關係,一定會彰顯出我們實際愛人的表現;最大的愛,就是把神的生命送給別人,生命影響生命,一起得著永恆的福分,使他人也屬結聖靈的果子,成為得勝者,一起榮耀父神。我們能夠給人最大的愛,莫過於讓他得著神的「好東西」,就是神自己!

 

4. 今天的回應
當我默想到神願意把「好東西」賜給「不斷祈求、尋找、叩門」的人,就是神竟把自己當作禮物,賜給懂得珍惜神自己,也渴慕得著的兒女們,心中十分的感動。也向神悔改,我一生不斷祈求、尋找、叩門的事物有許多,卻不包括神自己。可能我就是那不懂得珍惜「珍珠」的狗和豬,在這世界中打轉,竟不了解神的愛與神的心。今天在神面前重新悔改、立定心志,不間斷、不止息的「祈求、尋找、叩門」,我願更多得著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