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 06 – 06 QT 使徒行傳 2:37~47

使徒行傳 2:37~47
2:37 眾人聽見這話,覺得扎心,就對彼得和其餘的使徒說:「弟兄們,我們當怎樣行?」
2:38 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
2:39 因為這應許是給你們和你們的兒女,並一切在遠方的人,就是主─我們 神所召來的。」
2:40 彼得還用許多話作見證,勸勉他們說:「你們當救自己脫離這彎曲的世代。」
2:41 於是領受他話的人就受了洗。那一天,門徒約添了三千人,
2:42 都恆心遵守使徒的教訓,彼此交接,擘餅,祈禱。
2:43 眾人都懼怕;使徒又行了許多奇事神蹟。
2:44 信的人都在一處,凡物公用,
2:45 並且賣了田產、家業,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給各人。
2:46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
2:47 讚美 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1. 經文誦讀

 

2. 今天默想經文
徒 2:38 彼得說:「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
2:46 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
2:47 讚美 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

 

3. 分享默想經文
(1)彼得倚靠聖靈的大能講完道,結果是聽見的人感到「扎心」,就是好像心被刺一樣的感到心痛。這群人剛剛還因為聖靈澆灌讓門徒說出他們家鄉話的神蹟而譏誚他們(1:13),直到彼得講完道,他們反過來覺得扎心。這裏我們要學習幾個功課,第一個就是我們再一次看到任何神蹟都是為了要帶出神的話作預備的,神的話才是主角,而不是神蹟的現象。就像五餅二魚的見證一樣,眾人因為吃餅得飽的神蹟來找耶穌,但是耶穌講了一篇生命之道,卻叫眾人受不了而全都散去,因為他們只想追求神蹟,而不是真心想要「行神蹟的主自己」。所以第二個,神蹟吸引人來聽神的話,而神話語的最終目的,總是要把人帶到神的面前,悔改信靠神。如果神的話語只是滿足我們一時的感覺,卻沒有幫助我們悔改,與神連結,恐怕我們都還是錯失了最重要的祝福。

第三個,講道的人必須被聖靈充滿,聽道的人同樣必須被聖靈充滿,才能得到幫助。沒有聖靈的幫助,人講的任何話,都是空氣,都是聲音,不可能叫人「扎心」,這都是聖靈的工作。但另一方面,如果人裏面沒有受教的心,能聽的耳,就算聖靈動工,人也可以硬著頸項拒絕福音。就像耶穌講道、司提反講道、使徒雅各傳道,得到的結果卻是殉道一樣。有時候我們講了人心柔軟接受,願意悔改信主,但有時候卻遭到拒絕,甚至我們因此殉道,這都是出於神的帶領,都是有可能的事情,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好像帶人得救是我的功勞,這是驕傲。一切都是聖靈的作為,我們所求的就是忠心,也是交託,更是隨時預備為義受逼迫,任何可能都要一心倚靠主。

(2)我們要怎麼得救?v38彼得說道:「你們各人要悔改,奉耶穌基督的名受洗,叫你們的罪得赦,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這就是我們一般需要知道的真理:悔改,就是承認自己的罪,願意接受耶穌的救恩工作,將我們的罪交給耶穌,接受耶穌十字架的代贖來赦免我們的罪。同時悔改的外在行為就是「奉耶穌的名受洗」。今天有少數人教導只要心裏相信不需要受洗,但大多數正統神學教師仍然堅持受洗的正當性與必要性,我個人也是持相同看法。除非真的沒有辦法受洗,否則能夠受洗卻應該受洗,來表明我們得救的信心。如此就必領受所賜的聖靈,聖靈在我們靈裏的印記是我們真正得救的確據,有些人支持一個基督徒得救會經過水洗與聖靈的洗,但重點不是感覺,而是我們的信心,而且是聖靈賜給我們的信心,才能夠使人得救。

v41~45一天竟然有3000人受洗,聖靈實在大大動工,這麼多從各地上來過節的人要怎麼照顧?結果是他們決定住在一起,遵守使徒的教訓,也就是遵守神的話語。天天交接、擘餅、祈禱,也就是天天與人與神,在飯食、在生活中團契、禱告,成為一個屬靈的大家庭,也就是初代的教會。不僅如此,他們更進一步變賣田產家業,凡物公用,這是指有多餘的就幫助缺乏的,大家互相幫忙,不分你我,真的是比一般地上家人更親密的關係。這裏我們要學習的就是將信仰融入我們與週遭之人的關係,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在飯桌上,在生活中,彼此團契、讀神的話,遵行神的話,向神禱告,彼此代禱,這是我們每天與家人可以一起過信仰生活。當然變賣家產凡物公用,不是一種律法,在整個基督教歷史中並不常見,我們還是必須回歸我們正常人一般的日常生活中來跟隨神,但是願意把有餘的拿出來分享給不足的,這絕對是每位基督徒都必須活出的生活見證。

(3)v46~47「他們天天同心合意恆切地在殿裏,且在家中擘餅,存著歡喜、誠實的心用飯,讚美 神,得眾民的喜愛。主將得救的人天天加給他們。」這段是很美的經文,又再次看到屬靈的家人們是「同心合意」,而不是三心二意,恆切的在殿裏、家中擘餅是指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之中,而不是脫離日常生活過宗教信仰。初代教會的信仰生活與吃飯息息相關,耶穌曾吩咐門徒:你們當如此行(守聖餐),為的是紀念我。我個人的看法是初代教會的聖餐不像今天許多教會一個月一次的形式化聚會,而是在每天飯桌上與家人一起分享信仰的寶貴時光。帶領聖餐的人不可能是12個門徒,而是散在各家中的屬靈家長,在餐桌上分享食物也分享神的話語、見證、恩典。重點是他們活出「歡喜、誠實」,也就是靠主喜樂、活出真實的態度,吃飯過生活,這種基督徒的天國文化不但蒙神悅納,甚至也得到群眾的喜愛,到一個地步,神主動將得救信主的人天天加給許多在家庭中聚會的教會,使福音開始廣傳開來。

今天很多教會,用很多的策略、方法,投資很多金錢、時間,辦很多的活動、聚會,想要吸引未信者到教堂裏面來信耶穌。但結果往往是吃力不討好,事倍功半。我們讀聖經,並沒有從聖經裏面學到功課,反而用人的方法在做神的工作。真正叫人得救信主的,是神自己,是「神把得救的人加給教會的」。但是神為什麼當初這樣做,今天好像就不做了?那是因為初代教會的生活見證是蒙神悅納的,而我們今天的教會太多人意與屬肉體的工作。我們看這一段經文,他們並沒有刻意傳福音,而是在家庭與生活中營造了一個倚靠信仰活出「喜樂、誠實,一起吃飯過生活」的天國文化,這樣的家庭氣氛才是神與人樂於同在的文化。我們今天的信仰,第一個與生活脫節,第二個沒有喜樂,第三個沒有誠實,第四個沒有同心合意,第五個沒有討神的喜悅,第六個沒有得眾民的喜愛,難怪我們必須這麼辛苦的傳福音,而且還是沒有多大的效果,從這段經文,我們可以學到很多的功課。

 

4. 今天的回應
很久以前我就學到,教會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事工:傳福音的事工,而是塑造天國文化,文化就是氛圍。我們在家庭中,在基督徒聚集的時候,我們到底呈現出來的是什麼樣的氛圍?是歡喜嗎?是誠實嗎?是同心合意嗎?還是憂慮?重擔?看別人都不順眼?如果一個基督徒自己與家人都活得很痛苦,很負面,我們傳什麼福音都不會吸引人的。如果基督徒聚在一起散發出喜樂與真實,再加上大家一起同心合意研讀神的話、遵行神的話,這就是回到初代教會聖靈充滿掌權的理想狀況。我們有一段很長的路要走,而且是基督徒要一起走,走在正確的道路上,求主憐憫恩待今天台灣的教會,阿們!